凤鸣书屋mfshuwu.com

李新说道:“于秋雨打电话来,说想商量商量版税的事。”

李新说这话的时候表情有些犹豫。

此前国文社出版于秋雨的《文化苦旅》,到现在已经四个多月时间。出版之初,国文社没有人看好这部散文集。

一来是因为作者于秋雨在国内文学界并没有什么名声,二来是于秋雨的散文风格有别于前人之作。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部散文集,竟然在上市四个多月时间内狂销五十万册,国文社紧急加印6次。

在加印的过程中,《文化苦旅》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国文社所有人对于散文集的认知。

加印三万册、五万册、十万册、十五万册、十五万册……

《文化苦旅》的读者好像是无底洞,无论国文社加印多少,他们都能在短时间内就将这部散文集抢购一空。

在国文社建社四十年历史上,国文社就没出现过这么妖孽的书。

作者名气不大,风格独树一帜就算了,体裁也不算大众,究竟是怎么能够做到四个月狂销五十万册的呢?

这个问题不仅是萦绕在国文社所有人头上的疑问,同样也是缠绕在全国所有出版人心头的结。

不是,它凭什么啊?

不过,想不通归想不通,这不妨碍大家跟风赚钱。

自从《文化苦旅》火了之后,连国文社都要乘势推出几部散文集,更何况是外面那些出版社。

短短两个月时间之内,国内各大出版社的散文集出版量呈爆发之势,一时间百花齐放,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让读者们目不暇接。

不说《文化苦旅》所引发的散文潮流,单说于秋雨看到自己的散文集大卖之后,一开始他是高兴。

他本身是文化学者,以前虽然出过书,但都是学术作品,销量就别想了。

《文化苦旅》中的散文都是他多年以来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出版文学作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部散文集竟然会受到读者们如此狂热的欢迎。

但高兴了不长时间,他又开始郁闷起来,起因是他跟好友的一场谈话。

他的朋友是沪上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当天傍晚两人在一起吃饭,席间好友说起《文化苦旅》出版后热销的盛况,戳到了于秋雨的心头,让他得意万分。

可朋友在吹捧过他之后,又状若无心的问了一句,“秋雨,国文社出版你这部书给他的稿费一定很高吧?”

于秋雨笑道:“国文社做事很公道,给了8%的版税。”

好友道:“8%啊,那是不少。不过……”

好友说到这里故作犹豫,于秋雨忍不住问道:“不过什么?”

“不过要是按照《文化苦旅》现在的销量来看,国文社给你的这个版税着实不高,至少也得10%才行啊!”

于秋雨闻言笑着摆摆手,“谁能知道书能卖的这么好?”

朋友笑道:“也是,是我想的简单了。”

说完之后,于秋雨没有把席间的这番谈话当回事。

可等回到了家,半夜于秋雨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觉,翻来覆去,脑子里想的全是朋友的那句“至少也得10%才行”。

他的《文化苦旅》定价3.2元,五十万册就是一百六十万码洋,差了2%的版税就是三万两千块的差距,三万两千块,新房不能想了,但在沪上买套里弄房子没问题,甚至还有剩。

思前想后了好几天,于秋雨终于没忍住,给国文社打了个电话。

他的电话是打给李新的,《文化苦旅》的编审是由当代文学一编室负责的。

李新听完于秋雨的想法也有些挠头。

以前作品卖得好的时候,国文社不是没有给作者补稿费的事。光是在林老师的任上,就发生过好些起改合同,让利给作家的事。

可于秋雨这件事让他挠头之处在于,国文社给他的版税分成其实不低,但于秋雨现在却想要的更高,这就不太好搞了。

李新有心想拒绝于秋雨,毕竟之前的版税分成并不低,但《文化苦旅》现在毕竟是大卖,他也不好开口直接拒绝。

他让于秋雨等他的消息,他去跟领导商量一下,这个领导指的自然是林为民。

林为民听完了于秋雨的请求,又听李新说完了自己的想法,神色轻松的说道:“我当什么事呢!答应他,给他10%的版税,不仅是这部书,下一部书也可以给他这个数。另外,再把上次加印的版税差额给他补上。”

李新闻言脸上满是意外,“林老师……”

“怎么了?”

李新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不住说道:“您也太好说话了。”

林为民笑了起来,问道:“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于秋雨的请求?”

李新犹豫了起来,他其实很清楚如果不答应于秋雨的请求可能会发生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