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书屋mfshuwu.com

老程这才笑道:“信,我信。哎呀,让大领导催稿,你也是文坛头一号了!”

说着,他还拍了拍林为民的肩膀,看起来十分欣慰。

林为民叮嘱道:“这事别瞎传啊!”

老程神色庄严,“这种事我能往外说吗?放心吧。”

林为民觉得自己多嘴叮嘱这一句,老程这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话能信才怪。

朱铁相打来电话亲自催稿,估计这事也藏不住,别说是老程了,手下这帮人什么德性他能不知道吗?

果不其然,会开完还没到半天呢,临下班的时候,林为民就听到门卫小周都在讨论这件事了。

原本,《李建国》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还仅仅是局限于文学范畴内,哪怕文学界、评论界讨论的欢,媒体上经常有相关文章出现,那也是针对小说本身的内容。

可《人民日报》这篇评论文章的出现仿佛是吹响了一声进攻的号角,连着多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上均出现了关于《李建国》这部小说的文章。

而且这些媒体所选取的视角也脱离了文学范畴,他们从历史、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这部小说,就是不从文学本身出发,搞的林为民看到这些报纸上的内容一度怀疑这小说到底是不是自己写的。

卧槽,这句话还有这层含义呢?这个人物代表的是这个群体?这段情节表达的是这个历史事件?

老子牛逼!

这些媒体对《李建国》的解读让林为民有了一种小说提前上了教科书错觉,虽然教科书他早就上过了。

不管怎么说,一大批重量级媒体的关注实实在在的让李建国这部仅创作了一半的小说成了整个四月国内最火热的热点新闻之一。

《当代》被成功卖脱销了,销量破了500万份,印刷厂那边都快来不及印刷了。

读者们纷纷写信请愿,要求国文社尽快出版小说,在群众强烈的呼声之中,国文社也不敢怠慢,编辑们加班加点的编审校对。

到了下旬的时候,办公厅方面突然联系上了国文社,邀请国文社到人民的会堂去举办作品研讨会。

国文社接到通知第一反应是懵,办公厅什么时候还管小说办作品研讨会的事了?

这很显然又是特殊对待,估计肯定是哪位大领导特殊关照过的。

林为民有好几年没正经办过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了,这回他本来并没打算搞这种形式,可办公厅都通知了,你不配合配合,立马就显示出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尴尬来,那不是得罪人嘛。

搞吧,不仅要搞,还得搞的场面大一点,人家可是把场地都给找好了,场面不隆重一点也配不上这场地啊!

得到了消息的文协上赶着凑了上来,替国文社出人出力,不用他们张罗就邀请了一堆文学界泰斗。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表现出善意,林为民和国文社总不好拒人于千里之外。

五一之前,《李建国》上部作品研讨会如期在人民会堂燕京厅举行。

研讨会主持人是副职领导,多位尚书级领导参与了会议。会上不仅请来了国内多位文坛泰山北斗,还有如今正活跃在文坛上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和专家学者,规格盛况空前。

会议现场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摄录,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研讨会召开期间,朱相莅临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当天晚上,《新闻联播》上出现了朱相参加《李建国》作品研讨会的新闻画面,立刻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关注。

翌日一早,《人民日报》头版更是以全文登出了朱相在《李建国》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学习李建国精神,奋斗美好新征程》

《李建国》的影响力在如此大规模、强有力的宣传之下如同一阵狂风,刮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政府到民间,无人不知《李建国》,阅读、学习这部小说也成了无数老百姓或主动或被动的任务。

就在这个时候,《李建国》上部终于迎来了出版,被摆上了国内各大书店的书架。

小说上架当日,读者们在书店门口大排长龙,引来了不少地方媒体的采访。

八十年代以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难得碰上一次,媒体们自然趋之若鹜。

在这一天,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书店库存被读者们抢购一空的场景,书店在紧急调配库存之时,也不忘向国文社打去电话,催促他们尽快加印发货。

《李建国》上部首印100万册,在短短一周之内便宣告售罄,不仅打破了林为民作品出版的最快销售记录,也成为了国文社和中国出版行业历史上的最快销售记录。

国文社事先想到过《李建国》会受欢迎,但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面对读者们的群情激越,印刷厂方面手忙脚乱的仓皇加印,这个时候他们的效率必须要快,否则就是在给盗版留时间。

正版图书的发货效率越快,读者选择盗版图书的几率就越小,这已经逐渐成了印刷厂这些年的准则。

在作品迎来读者们的疯狂抢购的时候,林为民这个作者也被各种舆论包围着。

朱铁相这个级别的领导亲自给一部小说站台,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林为民也被架到了高台之上,每天不不得不面对各种媒体的采访和大量的活动邀请。

连续参加了近半个月的采访和活动,他感觉疲惫不堪,同时心中又倍感无奈。

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李建国》这部小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文学范畴,正在被一步一步推上神坛。

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