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书屋mfshuwu.com

真实的历史人物之一

葛洪生平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着书立说。

晋永兴元年(304年)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但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后葛洪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继而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建兴二年(314年),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东晋开国,朝廷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

咸和二年(327年),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罗浮山炼丹,葛洪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着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

人物着作

葛洪一生着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有《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着作十三种。

主要成就

1.道教理论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葛洪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2.医药学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他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的医学着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葛洪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便宜,改变了之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发明,就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葛洪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明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化学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应。这也是现代化学的先声。

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着名炼丹家。

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着作中,还记载了雌黄 (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真实历史人物之二

郑隐

郑隐(?~302),字思远,西晋儒生,精通《礼记》、《尚书》,对九宫、三奇、河洛、谶记亦有涉猎。後拜葛玄为师,受《正一法文》、《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太清丹经》,精於烧炼金丹。年逾八十,体力充沛,健步如飞。收藏极富,举凡经、记、符、图、文、篆、律、仪、法、言等,共一千二百九十八卷。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预知将有兵祸,率弟子数人隐居霍山(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不知所终。有徒弟葛洪,丹术大行於南方。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有二虎入相随,驴襄经书。时于永康横江桥,逢旧识许隐。太安元年感晋世将乱,带弟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除此山外小仙都还有郑坑口村,为郑隐曾经隐居地。明五经,善律侯,于和宫、天文、河洛谶纬无不精研,并且藏书丰富,门下常年有50余位充作仆役的弟子。

真实历史人物之三

葛玄简介

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着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据《抱朴子》记述葛玄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宋元以后之人所写有关葛玄的仙传,层累汇聚了很多时代和来源不同的传说故事。就较早期的材料而言,其事迹一方面见于《神仙传·葛玄》,其中将葛玄描述为一个师从左慈修习《九丹金液仙经》,常服饵术,长于治病,行符敕鬼,善于神变,最终尸解的术士。在现存零星的六朝地志材料中,还有很多江南地方传说,将葛玄描绘为一个炼丹成仙、白日飞升的仙人,很多地方都传有其炼丹飞升之处。

东晋末年葛巢甫作《灵宝经》,曾经“风教大行”,对葛玄的仙公形象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改变,将其塑造为一个经由人间修道活动而得以成功位列高级仙阶的典范。

七代祖:葛艾,汉下邳僮侯。

祖父:葛矩,汉安平太守,黄门郎。

从祖:葛弥,汉豫章第五郡太守。

父亲:葛焉,字德儒,东吴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

侄孙:葛洪

真实历史人物之四

左慈简介

左慈(生卒年不详),字元放,庐江人,汉族,自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着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明五经,兼通星纬,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

据记载他的一只眼睛是盲的,并且他与甘始、郤俭自称自己有几百岁。

早年入世

左慈,字元放,庐江郡人。他年轻时就很有神通,曾出席曹操的宴会,曹操笑着环顾各位宾客说:“今日贵宾聚会,山珍海味大致齐备了。所缺少的,只是吴国松江中的鲈鱼做的鱼末子了。”左慈说:“这容易搞到。”于是他要了一只铜盘,装满水。用竹竿安上了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便钓出一条鲈鱼。曹操热烈鼓掌,宴会上的人都惊讶不已。曹操说:“一条鱼不能使宴席上的宾客都吃上,有两条才好。”左慈就又下饵钓鱼,一会儿,又钓出一条,与前一条一样,都有三尺多长,新鲜得十分可爱。曹操便亲自走上前去把它做成鱼末子,赐给宴席上的每个人吃。曹操说:“现在已经搞到了鲈鱼,遗憾的只是没有蜀国的生姜作佐料。”左慈说:“这也容易。”曹操怕他在近处买,就说:“我过去曾派人到蜀国买锦缎,你可以命令别人告诉我委派的人,让他多买二端(六丈为一端)。”左慈走了,一会儿就回来了,搞到了生姜,又对曹操说:“在卖织锦的启铺里见到了您所派遣的人,我已命令他多买二端。”后来过了一年多,曹操所委派的人回来,果然多买了二端织锦。曹操问他,他说:“过去某月某日,我在店铺里遇见一人,他把您的命令传达给了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外出到近郊游玩:陪同他的士大夫有一百多。左慈就送来一瓶酒。一片干肉,亲手倾倒酒瓶,向每个官员敬酒,官员们没有不吃饱喝[3]醉的。曹操觉得奇怪,派人追查其中的缘故。走访了卖酒的店铺,原来他们的酒和干肉昨天全部丢失了。曹操大怒,暗中打算杀掉左慈。有一次,左慈在曹操的宴席上,曹操正要逮捕他,他竟退进墙壁里,忽然不见了。曹操就悬赏搜捕他。有人在集市上看见了他,正要捕捉他时,集市上的人却都与左慈一模一样,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左慈。

后来,有人在河南阳城山顶遇见左慈,就又追赶他,他就逃进了羊群。曹操知道抓不到左慈了,就命令部下到羊群中去告诉左慈说:“曹公不再杀你了,原来不过是试试你的道术罢了。现在已经得到了验证,所以只想和你相见一面。”忽然有一只老公羊,屈起前腿的两膝,像人一样站着说道:“何必忙乱成这样!”人们立刻说:“这只羊就是左慈。”便争着跑过去捉它,可是这群羊几百只,都变成了公羊,也都屈起了前腿的膝关节,像人一样站着说:“何必忙乱成这样!”于是人们就不知道该捉哪一只羊了。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像老子这种人,可说是能把身体不当作一回事了,但与左慈相比,难道不是差得远吗?

游走四方

有人说在荆州看见了左慈,当时当荆州刺史的刘表也认为左慈是个惑乱人心的妖道,打算将他抓住杀掉。刘表带着兵马出来炫耀 ,左慈知道刘表是想看看他有什么道术,就慢慢走到刘表面前说:“我有些微薄的礼物想犒劳你的军队。”刘表说:“你这个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马这么多,你能犒劳得过来吗?”左慈又重说了一遍,刘表就派人去看是什么礼物,见只有一斗酒和一小扎肉干 ,但十个人抬也没抬动。左慈就自己把干肉拿来,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请一百个人拿酒和干肉分发给士兵。每个士兵三杯酒一片肉干。肉干吃起来和平常的味道一样,一万多士兵都吃饱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点也没少,肉干也没吃光,刘表的一千多宾客也都喝得大醉。刘表大吃一惊,打消了杀害左慈的意思。

晚年归隐

左慈告诉葛仙公说他要进霍山炼九转丹,后来终于得道乘鹤而去。

人物思想

左慈、葛玄、郑隐尊奉何神,无直接材料可考。不过他们都是金丹派,那麽我们不妨间接推断,他们主要尊奉的可能是元君、老子。因为金丹派神话中的主要神格,据《抱朴子内篇 ? 金丹》所述,应是元君,亦称太乙元君,他是「老子之师」,「天下众仙皆隶焉」。如果说他们兼习三皇派(郑隐的三皇派色彩最浓),那麽他们主要尊奉的也可能是天地人三皇君。因为三皇派神话中的最高神格,据《无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经》所述,应是天地人三皇,他们是由「大有之祖气」化成的, 又名天宝君、 神宝君、 灵宝君。葛洪作为金丹派要角,也尊奉元君、老子,但并未把元君视为最高神格。综观《抱朴子》内外篇,虽然兼综诸子之学,但基本倾向还是儒家的。唐长孺师指出,葛洪的学术是「神仙谶纬之学」、「礼制典章之学」与「阴阳律历之学」的结合,这「正是董仲舒以降汉儒治学的特徵,也是江南儒生自陆绩、虞翻、贺循以至葛洪自己治学的特徵」,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葛洪是汉代遗风的继承人」。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主张儒道兼修,「道本儒末」,但他是要以本固末,而不是留本弃末。《抱朴子内篇》说到儒道二者的分工:

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

葛洪称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抱朴子内篇?遐览》)。似乎在葛洪眼中,师傅郑隐也和自己一样,是儒道兼修的儒教中人。葛洪「本志是要申道义昌儒教而兼济天下,只是因为处境不顺,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修道术以独善其身」。

所以《抱朴子》里没有谈到过与儒教神灵体系不同的另一个神灵体系、另一个最高神格。如果说他心目中有一个最高神格,恐怕还应该是儒教那个介于人格与非人格之间的「天」,其人格化的象徵就是皇帝才有权祭祀的「天帝」。至於葛巢甫,他尊奉的应该是新灵宝经建构的新神格。他造构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 , 原本已无从得见, 《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大致即是。此经假托为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其中主要尊奉的神格是五方五老,及其上位神「元始」。可见,左慈、葛玄、郑隐、葛洪、葛巢甫等人,并非「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左慈戏耍诸侯,以方术名闻当世,收葛玄为徒。

左慈精通五经,晓房中术,也懂得占星术,从星象中预测出汉朝的气数将尽,国运衰落,天下将要大乱,就感叹地说:“在这乱世中,官位高的更难保自身,钱财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间的荣华富贵绝不能贪图啊!”于是左慈开始学道,对“奇门遁甲”也很精通,能够驱使鬼神,坐着变出美味佳肴。左慈在天柱山精修苦炼道术,在一个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经》(三国演义中为《遁甲天书》),学会了使自己变化万端的方术,辟谷术,法术很多记也记不过来。

人物基本脉络,葛洪的师傅是郑隐,郑隐的师傅是葛玄,葛玄的师傅是左慈。

《葛洪仙踪传奇 》

第一章:家道中落 志存高远

江南,这片自古繁华的土地,青山绿水间掩映着无数的世家大族。葛洪便出生在其中一个豪族世家。他家的府邸宏伟壮观,朱门高墙,庭院深深,彰显着家族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葛洪自幼生活在这富贵温柔乡中,衣食无忧,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他聪明伶俐,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在葛洪 13 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幸离世。这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家族的宁静与繁荣。失去了顶梁柱,家族的生意逐渐衰落,门庭冷落,昔日的繁华如过眼云烟般消散。

曾经热闹的庭院变得冷冷清清,奴仆们纷纷离去,只剩下一些忠心耿耿的老仆陪伴着他们。葛洪和母亲、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生活变得艰难起来。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节省每一分钱。葛洪也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葛洪就会背着竹篓,走进深山砍柴。山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他的手脚常常被划伤,但他从不叫苦叫累。

砍完柴后,他会带着沉甸甸的柴禾,步行数里到集市上去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

卖柴所得的微薄收入,他一分一毫都舍不得花,全部用来换取纸笔。夜幕降临,别家的孩子都已进入梦乡,葛洪却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地抄书学习。

他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眼睛也因为过度劳累而布满血丝,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有一次,寒冬腊月,外面飘着鹅毛大雪。葛洪依然坚持去砍柴,回来的路上,他不小心滑倒在雪地里,摔得浑身是泥。回到家中,他冷得瑟瑟发抖,但还是坚持坐在桌前抄书。

母亲心疼地看着他,劝他休息:“洪儿,今天就别抄了,别把身体累坏了。”

葛洪抬起头,微笑着说:“母亲,我不累。我要努力学习,将来重振家族的辉煌。”

母亲听了,眼中含泪,默默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葛洪的勤奋刻苦在乡里渐渐传开。人们对这个少年的坚韧和毅力赞叹不已,称他为“抱朴之士”。葛洪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温暖而柔和。葛洪正在院子里读书,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打开门,只见一位老者站在门口。

老者目光炯炯,气质不凡。他看着葛洪,微笑着说:“孩子,我听闻你的事迹,特来拜访。”

葛洪连忙将老者请进屋内,恭敬地为他沏茶。

老者与葛洪交谈起来,对他的学识和见解赞赏有加:“孩子,你如此勤奋好学,将来必有大作为。”

葛洪谦虚地说道:“多谢前辈夸奖,我只是想多学点知识,改变家族的命运。”

老者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递给葛洪:“这是我珍藏的一本古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葛洪接过书,感激涕零,连忙跪地谢恩。

从那以后,葛洪更加刻苦地学习,日夜钻研那本古籍,从中汲取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葛洪的学问日益渊博,但他并没有满足。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葛洪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寻求更多的知识和机遇。

母亲虽然不舍,但还是为他准备了行囊。葛洪背着行囊,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乡。

他走过了许多山川河流,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他都会拜访当地的学者和名人,虚心请教。

在一次旅途中,葛洪遇到了一位同样外出求学的年轻人。两人一见如故,结伴而行。他们一起探讨学问,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梦想。

夜晚,他们在野外露营。望着满天繁星,葛洪感慨地说:“人生就像这星空,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梦想,有追求,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年轻人点了点头:“葛兄,与你相识,真是我此生的幸运。”

经过漫长的旅程,葛洪终于来到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学府。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学者和才子,学术氛围浓厚。

葛洪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和出众的才华,很快在学府中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和赞赏。

然而,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葛洪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挫折。

有一次,学府举行了一场重要的考试。葛洪因为紧张,发挥失常,成绩不尽如人意。他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查漏补缺。

还有一次,葛洪的一篇文章被一位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他没有生气,而是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直到文章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在学府的日子里,葛洪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切磋学问,一起成长进步。

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葛洪学业有成,准备踏上归乡的路途。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稳重、学识渊博的青年。乡亲们纷纷前来迎接,对他赞不绝口。

葛洪看着熟悉的家乡和亲切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乡做贡献,让家族重新崛起。”

从此,葛洪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拜师学艺 潜心钻研

葛洪学成归乡,他的名声在当地渐渐传开。人们对这个年轻有为、学识渊博的青年充满了期待和赞赏。然而,葛洪心中明白,自己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他渴望在道学和炼丹之术上有更深入的造诣。

一日,葛洪偶然听闻在附近的山中,有一位名叫郑隐的高人,精通炼丹与道学,其造诣深厚,声名远播。葛洪心中一动,决定前往拜访,希望能拜在他的门下,求得更高深的学问。

经过一番打听,葛洪终于找到了郑隐的住所。那是一座隐藏在山林深处的清幽小院,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与世隔绝。

葛洪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响了院门。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位老者出现在他面前。老者目光深邃,面容慈祥,身上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年轻人,你所为何来?”郑隐问道。

葛洪连忙躬身行礼,诚恳地说道:“晚辈葛洪,久闻先生大名,特来拜师学艺,望先生收留。”

郑隐上下打量了葛洪一番,见他目光坚定,态度诚恳,心中已有几分赞许。但他并未立刻答应,而是说道:“炼丹与道学之路艰辛漫长,并非一蹴而就,你可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

葛洪毫不犹豫地回答:“先生,晚辈自幼经历家道中落,深知世间艰难。但从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愿以毕生之力钻研炼丹与道学。”

郑隐微微点头,说道:“好吧,你暂且留下,观察数日再做决定。”

葛洪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接下来的日子里,葛洪展现出了他的勤奋和用心。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打扫庭院,准备茶水。然后,便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郑隐的教诲。

郑隐开始只是讲述一些道学的基本原理和炼丹的基础知识,观察葛洪的领悟能力。葛洪不仅认真倾听,还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他的思维敏捷,见解独到,让郑隐颇为满意。

有一天,郑隐决定考验一下葛洪。他给了葛洪一本古老的道学典籍,让他在三天内研读并总结其中的精髓。

葛洪接过典籍,如获至宝。他日夜研读,废寝忘食。书中的文字晦涩难懂,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深厚的学识基础,一点一点地琢磨。

三天后,葛洪来到郑隐面前,将自己的理解和总结详细地阐述了出来。郑隐听着,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不错,不错。你果然是可造之材。”郑隐说道,“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弟子了。”

葛洪激动地跪地叩头,正式拜入郑隐门下。

从此,葛洪开始了系统的学习。郑隐对他倾囊相授,从道学经典到炼丹秘方,从阴阳五行到天文地理,无一不悉心教导。

葛洪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每天都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他在书房里翻阅古籍,常常因为一个问题而思考到深夜;在炼丹房里,他仔细观察郑隐炼丹的每一个步骤,用心记住每一种药材的特性和用量。

有一次,葛洪在尝试炼制一种丹药时,连续失败了多次。他没有气馁,而是仔细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断调整配方和火候。

郑隐在一旁看着,心中暗自赞赏。当葛洪终于成功炼制出丹药时,他兴奋得手舞足蹈。

“记住,炼丹之道,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心境。心浮气躁,难以成功。”郑隐说道。

葛洪点头称是,将师父的教诲铭记在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葛洪的学问日益精进。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谨慎。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葛洪和郑隐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

“师父,徒儿常常思考,道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葛洪问道。

郑隐微微一笑,说道:“道学的真谛,在于顺应自然,洞察万物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葛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又有一次,葛洪在研究一本古老的炼丹秘籍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苦思冥想了数日,仍然无法破解。

郑隐见状,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炼丹师,他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难题。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走出炼丹房,走进大自然,观察万物的变化。最终,他在一朵花的绽放中找到了答案。”

葛洪听后,恍然大悟,立刻出门去,在山林中漫步。他观察着鸟儿的飞翔,溪流的流淌,树叶的飘落……终于,他在一片枫叶的纹理中找到了灵感,解决了难题。

在郑隐的指导下,葛洪不仅在炼丹和道学的理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炼制的丹药品质越来越好,对道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然而,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段时间,葛洪陷入了瓶颈,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新的突破。

他感到十分沮丧和困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郑隐看出了他的心思,说道:“徒儿,不必焦虑。突破瓶颈需要时间和机缘。你不妨放下手中的书本和丹炉,去外面走走,看看世间的百态,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葛洪听从了师父的建议,踏上了旅程。他走过繁华的都市,看到了人们的忙碌与追逐;他走进偏僻的乡村,感受到了百姓的淳朴与艰辛。

在旅途中,葛洪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身患重病,葛洪运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他治疗。在照顾老者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所学的意义。

回到师父身边时,葛洪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加沉稳和坚定。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葛洪终于成为了郑隐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炼丹与道学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他去探索……

第三章:投身军旅 战功赫赫

葛洪在郑隐门下潜心学习多年,不仅在炼丹与道学上造诣颇深,其心智也愈发成熟坚毅。此时,天下局势动荡,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晋永兴元年,吴兴太守顾秘招募士兵,欲组建一支军队以平定叛乱,保一方安宁。葛洪听闻此消息,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决定投身军旅。

葛洪来到招募处,报名参军。负责招募的官员见他身材修长,但略显文弱,不禁有些怀疑他的能力。

“你这书生模样,能经得起战场的残酷吗?”官员上下打量着他问道。

葛洪挺直脊梁,目光坚定地回答:“大人,我虽一介书生,但心怀报国之志,愿为国家和百姓奋战沙场。”

官员被他的坚定所打动,同意让他入伍。

进入军队后,葛洪面临着艰苦的训练。每日清晨,他便与其他士兵一同起身,进行长跑、格斗、射箭等训练。起初,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常常在训练结束后累得瘫倒在地。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在一次格斗训练中,葛洪的对手是一个身强体壮的老兵。老兵一开始并未把葛洪放在眼里,出手凶猛,试图迅速击败他。葛洪沉着应对,巧妙地运用自己在道学中学到的灵活身法,避开了老兵的一次次攻击。趁老兵露出破绽,他迅速反击,一拳击中老兵的要害。这场比试让其他士兵对他刮目相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葛洪的军事技能日益精湛。他不仅武艺高强,还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头脑。在一次军事讨论中,将领们为如何攻打一座敌军据守的城池而争论不休。葛洪站了出来,提出了一条奇策。

“将军,敌军城池坚固,正面强攻必然损失惨重。我们可以派出一小队士兵,佯装进攻东门,吸引敌军主力。然后,再派主力部队从西门突袭,必能破城。”葛洪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

将领们听后,陷入沉思。最终,主帅决定采纳葛洪的计策。

战斗打响,葛洪亲自带领小队士兵冲向东门。敌军果然被吸引过去,主力部队趁机从西门攻入城池,一举获胜。这场胜利让葛洪在军中声名大噪。

不久,葛洪所在的军队奉命参与平定石冰的农民起义。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葛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他挥舞着长剑,奋勇杀敌,身上的衣衫被鲜血染红,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军的一名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大刀,冲向葛洪所在的部队。士兵们纷纷后退,葛洪却毫不畏惧,迎着敌将冲了上去。两人在马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刀光剑影间,葛洪看准时机,一剑刺中敌将的咽喉,敌将落马而亡。士兵们见此,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经过多次激战,葛洪凭借着英勇无畏的表现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他不仅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也得到了将领们的赏识。

在一次决战中,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敌军气势汹汹,企图一举击溃葛洪所在的部队。葛洪冷静地分析局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将部队分成几个小队,从不同的方向对敌军发起攻击。自己则带领一队精锐士兵,直捣敌军中军。在战斗中,葛洪始终冲在最前面,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经过一场浴血奋战,葛洪的部队成功击败敌军,扭转了战局。这场胜利使得石冰的起义军遭受重创,为最终的平定奠定了基础。

因在这场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

然而,战争的残酷让葛洪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百姓的苦难。每当战争结束,他都会走进战场,看着满地的尸体和废墟,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

有一次,他在战后的废墟中遇到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孩子眼神惊恐,身体瑟瑟发抖。葛洪心疼地将孩子抱在怀中,轻声安慰。

“别怕,孩子,战争会结束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从那一刻起,葛洪更加坚定了早日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宁生活的决心。

在军队的日子里,葛洪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所学的道学知识传授给士兵们,帮助他们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随着战争的推进,葛洪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敌军听闻他的威名,都心生畏惧。

但葛洪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深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在一次与敌军的谈判中,葛洪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敌军部分将领投降,减少了双方的伤亡。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石冰的农民起义终于被平定。葛洪所在的军队凯旋而归,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葛洪骑在马上,看着欢呼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葛洪因平定石冰起义的赫赫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后,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破坏,心中更多了一份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百姓的责任。

军队在短暂休整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要前往一处匪患猖獗之地进行清剿。那里的山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葛洪率领着他的部下日夜兼程,赶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他痛心不已,村庄被烧毁,农田荒芜,百姓们流离失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这些匪患彻底清除,还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在侦察敌情的过程中,葛洪发现这些山匪十分狡猾,他们熟悉地形,常常在山林中神出鬼没。为了摸清他们的活动规律,葛洪亲自带领一小队精兵,乔装打扮成平民,深入匪区。

他们在山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不敢发出一点声响。葛洪的目光敏锐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他们发现了山匪的一处营地。

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被山匪发现。山匪们立刻展开了追击,一时间箭如雨下。葛洪临危不惧,指挥着小队且战且退。

一名年轻的士兵不小心腿部中箭,摔倒在地。葛洪毫不犹豫地转身,背起士兵继续奔跑。“兄弟们,不要放弃,我们一定能冲出去!”他大声鼓励着大家。

在葛洪的带领下,小队终于摆脱了山匪的追击,安全返回营地。但这次行动也让葛洪意识到,正面强攻并非上策,必须想出一个巧妙的计策才能一举歼灭山匪。

经过深思熟虑,葛洪决定采用火攻之计。他派人在山匪营地周围埋下易燃之物,然后趁着夜色,带领士兵悄悄靠近,点燃了火源。

火势瞬间蔓延,山匪们惊慌失措。葛洪趁机率领大军杀了进去,喊杀声震天。山匪们在慌乱中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纷纷投降或被斩杀。

这场战斗大获全胜,百姓们得知山匪被剿灭,纷纷奔走相告,对葛洪和他的军队感恩戴德。

但葛洪没有时间休息,他又接到了新的命令,要前往边境抵御外敌的入侵。边境的局势十分严峻,敌军兵强马壮,来势汹汹。

葛洪到达边境后,立刻着手布置防御工事。他深知敌军的强大,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派出侦察兵,密切监视敌军的动向,同时组织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

在一次敌军的小规模试探性进攻中,葛洪故意示弱,佯装败退。敌军以为有机可乘,便全力追击。葛洪却在途中设下埋伏,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经过多次这样的较量,敌军对葛洪的军队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进攻。

然而,长时间的对峙让双方都陷入了僵局。葛洪心急如焚,他知道这样拖下去对己方不利。于是,他决定冒险派出使者,前往敌军营地劝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使者在敌军营地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敌军将领阐述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好处。敌军将领开始有所动摇,但仍心存顾虑。

葛洪得知情况后,亲自写了一封书信给敌军将领,承诺只要他们投降,过往的罪行可以既往不咎,并保证他们和其部下的生命安全。

最终,敌军将领被葛洪的诚意所打动,决定投降。边境的危机得以解除,葛洪再次立下了大功。

在一次庆功宴上,葛洪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他看着身边的将士们,感慨地说:“战争虽能带来胜利,但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我只希望这世上不再有战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葛洪的军队被调回了京城。在京城,他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和嘉奖。但在繁华的京城中,葛洪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

他看到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权力的争斗让人心寒。一些官员为了争权夺利,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葛洪对此深感厌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葛洪收到了家乡的来信。信中说家乡遭受了自然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葛洪心急如焚,决定向皇帝请求辞官,回乡帮助百姓。

皇帝对他的决定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葛洪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们的艰难生活,心中更加坚定了要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回到家乡后,葛洪立刻投入到了救灾的工作中。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百姓们购买粮食和衣物。同时,他还运用自己在军队中学到的组织能力,带领百姓们重建家园。

在这个过程中,葛洪结识了一位名叫林雨的女子。林雨善良温柔,经常帮助葛洪照顾受灾的百姓。两人在共同的努力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乡的灾情终于得到了缓解,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葛洪和林雨也在大家的祝福下,结为夫妻。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葛洪收到了一封来自昔日战友的信。信中说边境又起战事,急需他这样的将领回去指挥作战。

葛洪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刚刚安定下来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国家的安危。林雨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说:“你去吧,国家需要你。我会在家等你回来。”

葛洪紧紧拥抱着林雨,眼中满是感激和不舍。

再次踏上征程的葛洪,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为了国家的和平,为了百姓的幸福,他必须勇往直前……

葛洪带着对家庭的牵挂和对国家的责任,再次奔赴边境。一路上,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到前线。

当他抵达边境时,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还要严峻。敌军的攻势猛烈,我方的防线岌岌可危。葛洪来不及休整,立刻投入到战斗指挥中。

他仔细观察敌军的布阵和战术,发现敌军此次采用了一种新的攻击策略,让我方军队防不胜防。葛洪深知,若要破局,必须出奇制胜。

夜晚,他召集了几位心腹将领,在营帐中秘密商议对策。营帐内的烛光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容。

“敌军此次来势汹汹,我们不能硬拼,必须寻找他们的弱点。”葛洪目光坚定地说道。

一位将领皱着眉头说道:“将军,敌军的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我们很难找到突破点啊。”

葛洪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我观察到敌军的粮草运输路线较为单一,且防守薄弱,如果我们能派出一支奇兵突袭他们的粮草,必能打乱他们的阵脚。”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葛洪精心挑选了一支精锐小队,趁着夜色悄悄出发。这支小队在葛洪的周密部署下,成功地袭击了敌军的粮草队伍,引发了敌军内部的混乱。

趁此机会,葛洪率领大军发起反攻。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耳欲聋。葛洪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奋勇杀敌。他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英勇,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士气大振,个个如猛虎下山。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敌军终于开始溃败。葛洪带领着士兵们乘胜追击,不给敌军丝毫喘息的机会。

在追击的过程中,葛洪发现一名敌军将领企图逃跑。他拍马追去,与那名将领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单挑。两人在马上你来我往,剑戟相交,火星四溅。

葛洪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他一剑刺中敌军将领的胸口,将其斩于马下。

这场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击退了敌军的进攻,还收复了不少失地。士兵们欢呼雀跃,对葛洪的敬佩之情更甚。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不止于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敌军不断发起反扑,战斗异常激烈。

有一次,葛洪的军队遭遇了敌军的埋伏。四周突然涌出大量敌军,将他们团团围住。葛洪临危不乱,迅速组织士兵进行抵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兄弟们,不要害怕!我们背水一战,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大声喊道。

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大地。

经过艰苦的战斗,葛洪带领军队成功突围。但这次战斗也让他们损失惨重,许多熟悉的面孔永远地离开了。

葛洪望着那些牺牲的战友,心中悲痛不已。但他知道,战争还未结束,他们不能停下脚步。

在后续的战斗中,葛洪不断调整战术,与敌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他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次次的胜利让敌军对他闻风丧胆。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边境的局势终于逐渐稳定下来。敌军被击退,我方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葛洪因战功卓着,再次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加强边境的防御,防止敌军再次入侵。

他亲自参与修建防御工事,训练新兵,制定防御策略。在他的努力下,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日益完善,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平静。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葛洪独自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星空。他想起了家乡的妻子林雨,心中充满了思念。

“不知道雨儿在家可好?”他轻声自语道。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仿佛带来了家乡的气息,让他感到一丝慰藉。

经过多年的征战,葛洪的身体也渐渐疲惫不堪。他决定向朝廷请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朝廷再三挽留,但葛洪去意已决。最终,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

葛洪带着满身的荣耀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归乡的路途。一路上,他回忆着自己的军旅生涯,感慨万千。

当他终于回到家乡时,林雨早已在门口等候。夫妻相见,相拥而泣。

“这些年,你受苦了。”林雨抚摸着葛洪的脸庞,心疼地说道。

葛洪微笑着摇摇头:“只要能守护国家和平,守护我们的家园,一切都值得。”

从此,葛洪告别了军旅生涯,与林雨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他将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化作教训,教导后人要珍惜和平,保卫家园。

在乡村的日子里,葛洪时常会被邀请去讲述他的战斗故事。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佩和对未来的憧憬。

葛洪也会利用自己的医术,为乡邻们治病疗伤。他的名声在当地越来越响亮,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楷模。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一伙强盗闯入了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葛洪看到乡亲们遭受苦难,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年,拿起武器,与强盗展开了搏斗。

在战斗中,葛洪身先士卒,他的武艺和指挥才能再次发挥了作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强盗们被击退,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次事件让葛洪意识到,和平并非一劳永逸,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于是,他开始组织村民进行训练,加强村庄的防御能力。

在他的带领下,村庄变得越来越强大,再也没有受到过外敌的侵扰。

葛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他守护着家乡,为百姓谋福祉。他的故事,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葛洪仙踪传奇》

第四章:尘世厌倦 寻求仙道

葛洪在经历了多年的军旅生涯,见证了无数的生死离别和战争的残酷后,终于解甲归田,回到了故乡。此时的他,身心俱疲,对尘世的喧嚣和纷扰感到了深深的厌倦。

故乡的山水依旧,熟悉的村庄却已物是人非。曾经一起玩耍的伙伴大多已不知去向,熟悉的长辈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白发苍苍。葛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中满是感慨。

回到家中,妻子林雨温柔地迎接他。她为他准备好了热饭热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中满是心疼。

“这些年,你在外面受苦了。”林雨轻声说道。

葛洪握住她的手,久久不语。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让葛洪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安宁。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战场上的血腥和残酷,那些死去的战友的面容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的真谛。

一天,葛洪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云游的道士。道士仙风道骨,目光深邃,他看着葛洪,仿佛看穿了他内心的迷茫。

“施主,你心中有太多的烦恼,何不寻求解脱之道?”道士说道。

葛洪心中一动,与道士交谈起来。道士的一番话让他对仙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中,葛洪对林雨说出了自己想要寻求仙道的想法。林雨起初有些惊讶,但她了解葛洪的性格,知道他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既然这是你的选择,我支持你。”林雨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葛洪感激地看着妻子,决定踏上寻求仙道的征程。

他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踏上了漫漫征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走过了名山大川,拜访了许多道观和隐士。

在一座高山上,葛洪遇到了一位隐居的老者。老者居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周围种满了草药。

葛洪向老者请教仙道之法,老者微微一笑,递给他一本书。

“此书乃我一生之心得,你若能领悟其中真谛,或许能找到你所寻求的答案。”老者说道。

葛洪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但书中的内容深奥难懂,他常常陷入沉思之中。

在一个夜晚,葛洪坐在山顶上,望着满天繁星,心中突然有了一丝感悟。

“或许仙道并非是追求长生不老,而是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他自言自语道。

葛洪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座古老的道观。道观中的道士们正在进行一场法事,葛洪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

法事结束后,葛洪与道观的主持交谈起来。主持告诉他,仙道在于修行,在于积累功德。

“只有通过帮助他人,积累善缘,才能在仙道上有所成就。”主持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