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书屋mfshuwu.com

第121章 故事(1w)

第二个变化接踵而至。

军方在看了图纸后向沃尔默下达了改动要求:坦克的装甲不仅要能抵御机枪子弹,还要能抵御炮弹。

设计团队展开了测算,结果表明,如果要达到这个要求,装甲厚度以30毫米为宜。

但是如此一来,坦克会沉重到无法移动的地步。

最后沃尔默来了一个折中方案:只在坦克正面安装30毫米的装甲,车身其他部位装15毫米装甲。

这个“头重脚轻”的改动不仅再一次耽误了开发时间,也为未来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混乱发生在1917年4月,英国推出了新型的MK.II型坦克之后。

鲁登道夫将军收到了关于这种英国坦克越野能力的报告后下令:A7V应采用英国坦克的菱形结构。

设计者快要被逼疯了。

还是沃尔默在这时想到了应对之策,他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加快A7V的项目进程,另一方面开始设计一种采用了类似英国坦克“履带过顶”布局的A7V-U坦克。

多亏这一“花招”,A7V坦克的首辆样车才得以在1917年4月底完成,而A7V-U一直到1918年6月才算小有所成,而且始终停留在样车阶段。

在军方反复无常的暧昧态度下,设计团队的热情终于被耗尽了。

拖拉到9月底,他们才完成了几辆A7V的底盘,而在没有加装上部车体的情况下,这些底盘在11月被送往法国北部,加入那里的第111摩托化车辆分遣队接受测试。

这得注意的是,这支分遣队的徽章,是一个黑色的万字。

与此同时,德军高层开始讨论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番号问题。

最后这支部队的名称被定为“突击坦克分队”,“突击”在德语的缩写是stuka。

按照计划,每支突击坦克分队编有5辆坦克,其中1辆装备火炮,另外4辆只装备机枪,每个分队有5名军官和110名士兵。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坦克在康布雷战役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向德军战线纵深了9千米之多,造成了德军巨大恐慌。

在这一“刺激”下,德国将军们不温不火的态度再从转变了。

鲁登道夫当即决定,在德军即将于西线发动的大反攻中,坦克应当成为主导力量: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拖延了如此长的时间后,决策者终于发布了一系列正确命令:以最快速度生产出40辆A7V;

首批3支突击坦克分队必须在1918年2月前做好战斗准备;原定只装备机枪的坦克全部改装火炮。

接到命令的戴姆勒工厂开始加快进度,1918年初,A7V重型坦克终于正式装备了部队。

重达30吨的A7V是世界上乘员数量最多的坦克,其标准编制是18人,最多可达26人。

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各1人和2名机械师外,其余全部是机枪手,机枪手们操作着6挺机枪。

根据战斗需要,还会临时增加通信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等。

在坦克内部,炮手和装填手的位置位于车首,机枪手分布于两侧和后部,车长和驾驶员位于车体中部发动机上方的指挥塔中。

由于坦克内部空间较大,一车人或站或坐,倒也不是特别拥挤。

A7V从外表看很像一个铁堡垒,火炮从车体前部伸出的特征,使它更像是后世的自行突击炮。

2台100马力戴姆勒4缸直列式水冷汽油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发动机通过传动轴与车体后部的变速箱相连。

装甲板由罗西林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提供。

A7V坦克正面装甲厚30毫米,侧面及后部15毫米,底部6毫米;虽然是普通装甲板,但防护力还算不错。

这个大“铁盒”的最大速度是12公里/小时,越壕能力2.2米,最大行程40公里。

A7V的外形给人以一种行动迟缓之感,但它的速度在当时并不慢,不仅比英国的MK.IV要快,甚至法国的雷诺FT-17也不如它。

但越壕能力弱无疑是一个显着的缺点。

火力是A7V一个突出优点。其主武器是一门26.3倍径的57毫米火炮,垂直射界为负20度至20度,水平射界左右各40度,最大射程6400米。

火炮备弹100发,其中50发高爆弹、30枚穿甲弹、20枚开花弹。

穿甲弹初速487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5毫米装甲,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毫米装甲。

这意味着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协约国坦克可以抵挡A7V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57毫米火炮居然是英国武器。

素以火炮质量骄傲的德国人为自己的坦克选择了一门英国炮,这的确是一件稀奇的事。

A7V本来选择的武器是贝克M2型20毫米机关炮,这门炮本身性能的确是优秀的,但测试表明其对付钢板的效果不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样,在新一轮火炮的仓促筛选中,英国的马克马克沁-诺登菲57毫米速射要塞炮便偶然地进入了设计者的视野。

德军此前在比利时和俄国战场上大量缴获了这种速射炮。

当德国工厂不可能在短时间设计一门适用的新火炮时,只好选择它作为权宜之计了。

此外,A7V还装备了6挺MG08型重机枪或MG08/15型轻机枪,其中车体两侧4挺,车体后部2挺,备弹-发。

这种配置足以构筑起令敌军步兵难以靠近的密集火力网。

A7V重型坦克唯一一种变形车也叫做A7V-U,只不过这是一种将战斗舱换为货舱的履带式运输车,这个U是德语Uberlandwagen的首字母,意为补给坦克。

按照计划,A7V-U应该生产100辆,可是到一战结束也只生产了大约30辆。

它的一个设计特色是车体两段都是盖有防水油布的敞开式货舱,位于两个货舱之间的是驾驶舱,驾驶舱安装有前后各一套的驾驶装置,驾驶员座椅可以360度旋转。

此外A7V-U在两个货舱都安装了载挂钩。

得以完工的30辆A7V-U中只有8辆真正投入了战场,使用者从法国战场发回的第一份报告称“表现理想”。

但这种运输车其实和A7V坦克一样存在着底盘过底、越障能力差等问题,再加上它的货舱在前后两端伸出底盘过长,在满载时的越野能力进一步下降。

而且,它的油耗实在是太大,每千米要消耗10升汽油,而普通的3吨级卡车每千米只有0.84升。

正是这些不乐观的因素,使得德军的履带式运输车队只不过是一战后期的匆匆过客。

不过,张胡子最终也没要A7V,朱传仁也只能把这个遗憾放下了。

另一边,杨泰永回到金陵,第一时间面见了委员长。

“委员长~”杨泰永恭恭敬敬的立在老常身前。

“哦,泰永回来了,魔都的小朋友怎么说?”

“他疑虑很重,没有全部答应。”

“哦?”老常微微蹙眉,但整体上还是不为所动。

“从我跟他的聊天中不难发现,这个人极其聪明,他知道什么东西自己能碰,什么东西不能碰。”

“比如?”

“比如郑治,他对此很抵触。”

老常稍稍露出笑容:

“这么说的话,确实是个聪明人,泰永有所不知,这位传仁小朋友在我耳边都快磨出茧子了。”

杨泰永心中一惊,同时有些庆幸,幸亏自己没有乱说话,也幸亏没有在朱公馆耀武扬威,否则

“委员长慧眼识珠,是他的荣幸。”

“呵呵,但这位小朋友似乎被我吓到了。”

“没有没有,怎么会呢?或许只是想明哲保身罢了。”

“你刚刚说他答应的不全,此话何解?”

“他只想负责商业部分,其它的不参与。”

老常呵呵笑道:

“这个小滑头。”

他大概能猜到朱传仁的心思,既想借助这个机会为自己谋利益,又不想参与过多,免得卷入麻烦,主打一个鱼和熊掌都想吃。

“你怎么想?”

“我”杨泰永迟疑道:

“我觉得可以让他试试,毕竟咱们再魔都没有可用的人,而且从一开始不就决定进行经济管控吗?”

“嗯,那就让他试试吧,成立个魔都华商总会。”

“由他担任会长?”

“岁数是小了点,那就副会长吧。”老常大手一挥,便在魔都落下一枚棋子。

朱传仁接了老常的手谕,说是手谕,其实就是一封信,更偏向于家书,上面的文字寥寥无几,主要关心了下他家里的情况,顺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华商总会副会长的职位。

至于为什么不是会长,信里写的也挺明白,主要是碍于他的岁数,担心不能服众,就暂时安排为副会长,但为了他便于行事,会长是一个年近70的老头,不管事,就是站着位置。

朱传仁看完以后信里冷笑,会长可不止他一个,加上他一共三人,另外两人是谁他只字未提。

十有八九就是互相牵制用的。

不过这也符合老常的人物性格,主打一个谁也信不着。

就在华商总会成立前夕,朱传仁听人说了个事情,令他颇为震惊。

此事跟前世他看过的一部烂片有关,他一直以为故事是虚构的,结果听完以后,他震惊的发现,这竟然是真的!

什么事呢?

首先得先明白啥是花国选举,按照很多理解来说,其实跟后世很多选美比赛差不多。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过这批参选成员们职业则比较特殊因为她们是女支女

女支女这个行业的历史非常的长,有人认为最早的可以从春秋战国时候的管仲治下的齐国就有了。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所谓的花榜。

所谓的花榜其实就是“评花榜”,有的是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女支,评选出“花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的则干脆模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女支等次,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自然是“状元”、“榜眼”、“探花”。“评花榜”造就了一批批名女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楼、酒楼等行业的兴盛。

远在盛唐时期,文人骚客便常与名女支歌女往来,诗酒唱和。

诗人常赠诗名女支,赞美或品评其才艺品貌。

到了北宋就开始出现正式评选青楼名女支的畸形“选美”活动,没落士人以此寻欢作乐,还名美其名曰“评花榜”。

最早年间可以追述到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就有了品评女支女的“花榜”,而且赛会组织、评选标准、评委档次、社会影响诸方面都相当考究。

女昌女支界“选美”也有才艺比拼、修养比拼的环节,专门测试参选妓女琴棋书画,歌舞茶酒等功夫。

所谓“评花榜”,有的是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妓,评选出“花魁”;

有的则干脆模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妓等次,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自然便是“状元”、“榜眼”、“探花”。

这也许正是那些在科考中失意的士人,借机对科场和官场腐败的一种挪揄与嘲讽。

与后世的各类“选美”大赛相类似,“评花榜”前,主持者要选好花场,订立评选章程条例,其内容则是令当代美女们可能望而生畏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但那时候还尚无正式的公证机构,所以在评选议程中会省略“请公证人员致公证词”这一项。

评选之日,当地各青楼中的名女支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赴会,场面非常热闹,围观者往往成千上万。

风流才子与名女支汇于一堂,边饮酒行吟,边品题高下,题写诗词或评语。

评写完毕,当场唱名公布。

青楼女子一旦“中榜”,便会“身价十倍”。

评选前后,当地旅馆、酒肆自然暴满,生意空前兴隆。

而到明代中叶以后,品艳风气盛行,一时金陵、苏杭为其中翘楚。

明嘉靖年间,金坛人、嘉靖进士曹大章创立“莲台仙会”与当时社会名流吴伯高、梁伯龙等品评名女支,一时称为盛况。

当时甚至有人评选出了十二个金陵青楼名女支,称为“金陵十二钗”。

等清军入关以后,因整顿世风的需要,花榜一度沉寂。

当然了,有整顿的也有顶风作案的。

等到了顺治年间,苏州有个叫沈休文的浪荡文人,终日浪迹于青楼楚馆,对青楼女子多有阅历,于是选定虎丘梅花楼为花场,品定高下,定下状元、榜眼、探花。

另外列优胜者二十八人,一时盛况空前。

可惜,最终沈休文被当地的地方长官李森先以有碍风化的罪名“毙于杖下”。

如此一来,青楼选美便成为文人雅士们不务正业有碍风化的标志,花榜便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晚清至民国期间,青楼选美又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就是后来演变过来的“花国选举”。

在很多人看来娼妓选美,一方面是文人的一种闲情逸致、嘲风弄月之举;

另一方面,对于参加评选的青楼女子来说,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大好时机,因为一旦走红,便如女明星一般,不但身价上涨,财源滚滚,而且找到了踏入上流社会的捷径,甚至有嫁入豪门做阔太太的机会。

其实也好理解,女支女评花榜活动的影响力实在太巨大了,民国时期魔都的繁荣,有相当大一部分体现青楼,女票女支之风也极盛,其开花榜的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次数之频,可谓首屈一指,冠绝全国。

自李伯元在《游戏报》举办女支女评花榜活动之后,到1917年到1920年,魔都花榜的场面和规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不仅仅是报社举办评花榜活动,游戏场所也参与其中,两者共同主持花选,花选的优胜者由女票客投票选举产生。

1917年,新世界游戏场甚至别出心裁地创办过一次群芳选举大会,特意聘请了《新世界报》总编辑奚燕子为大会主任。

选举仿效民初的民国选举制度,由游客和嫖客购买选票,一票售价一元,选票上需填写女支女所在女支院地址及女支女优点。

此次入选女支女达210余人,花榜选举,此后欣欣向荣地绵延了几十年。

当然了,有选举自然就得有冠军,而这冠军就是花国的总统。

简单来说无非就是有钱人的游戏,如果你是这样看的话,那么我表示伱只说对了一半,说明我将把我的想法说出来给予诸位。

所谓,存在就合理,简单来说,这是一条产业,历史上称为“美女经济”。

首先,主办机构得到了商业利益。

此时的魔都,女支女数以万计,银民何止十万。

选举花国大总统是一项颇吸引人注意的噱头,主办机构乘机大肆宣传自身品牌与推销产品,同时拉赞助办广告,实行风险共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兼投票者人手一张选票,每张选票需一元钱,投票越多主办机构便越赚钱。

所以,这几乎是一项稳赚不赔的生意。

其次,女支女得到了提高身价的渠道。

花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有女支女一律向外称自己乃二八佳人,芳龄十六。

不过,到了竞选场上,是驴是马,一看便知。

既然女支女界已有了长三、么二的出身不同,现在有了花国选举,便可以通过选举来打破分别了,何乐而不为?

女支女作为此时得到承认的工作者,是民国的纳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