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2 / 2)
凤鸣书屋mfshuwu.com
在英国海军的伙食序列中,能与咸牛肉的地位一教高下的,必然是罐装香肠。
同咸牛肉一样,香肠也给疲于奔命在北大西洋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带来了难得的肉食。
英国香肠通常在10-15厘米之间,不同地区差异不同。
比如有着悠久历史,着名的坎伯兰郡盘肠最长能有1米,堪称当地文化遗产。
英国法律对香肠含肉量有明确规定,比如猪肉肠含量不得低于42%,其他肉类肠不得低于30%。
罐装技术出现之后,各香肠厂家也及时紧跟步伐,推出了自己的香肠罐头。
一战及二战时期,英军罐装香肠主要由帕勒索普公司提供。
该公司早在19世纪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肠生产商,并在一战时成为了军队供应商。
不过在二战后,该公司没能继续自己的辉煌,最终消亡了。
还有一款馅饼,这款长得像韭菜盒子的东西也是英国人及英军经常吃的玩意儿,里边的馅一般是牛肉和土豆。
肉馅饼最初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不样吃。
亨利三世曾经命令大雅茅斯镇每年向王室缴纳“由100条鳕鱼烤制的24个肉馅饼”。
17世纪开始,肉馅饼逐渐走进平民阶层并迅速受到无产阶级的欢迎。
在工业发达的康沃尔郡,矿工们由于需要自带午餐,于是就做出来了图上的那个英国韭菜盒子。
厚厚且密封的面皮能够让里边的馅料长期保持温度,凉了的话就用蜡烛烧铁锹加热,外皮沾上煤灰就直接丢掉。
这种简单又实惠的食物迅速流传开来,康沃尔郡的矿采完了之后,向全国扩散务工的前矿工们把这款馅饼也带到了全国各地,也成就了康沃尔馅饼的名声。
馅料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除了各种肉类,苹果和鸡蛋、无花果、巧克力、香蕉等东西都被塞进去过,其变化多端让英国人有一句古语:“魔鬼都不敢踏足康沃尔,因为害怕被做成馅饼”。
诺曼底登陆的D日,厌战号战列舰的午餐就是康沃尔馅饼。
舰长凯尔西按照传统,在吃馅饼的时候将一半饼丢进了海中,因为当时矿工们认为地下有精灵。
同理,海上也是一样。
吃的有了,喝的也不能少,众所周知,红茶这东西是华夏这传过去的。
17世纪,茶由开辟新航路的的葡萄牙和荷兰人带到了英国,迅速在贵族圈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好评。
经过一番研究与实践之后,英国茶商对华夏茶农的红茶最为感兴趣。
19世纪,茶叶进入了几乎每一个英国家庭。
由于从华夏买来的茶叶不够喝,英国人还在印度尝试种茶。
最终在30年代,有名的阿萨姆红茶诞生。
后来,茶叶种植扩散到孟加拉、锡兰(斯里兰卡),产生了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等知名品种。
维多利亚时代,茶成为了英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他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比如上午茶和下午茶,
其中下午茶被视为正式且重要的社交活动。
二战中,平民和军人每周有113克茶叶的供应。
在太平洋战争中,英军在亚洲战场稀碎无比,但当日军兵锋直指阿三,马上就要祸害英国人的茶产地的时候,英军终于急眼了,把日军挡在了阿三外边。
战争中的英军,无论是在北非沙漠还是在缅甸丛林,北大西洋或是西欧乡野,只要有时间,就必须坐下来喝一顿茶。
他们甚至还有大量的流动茶水车服役。
英军装甲兵比较尴尬,他们的车里无法煮茶,想要喝的话必须到车外边支起水壶烧水。
在战争中的最后两个月,英军装甲兵37%的伤亡是在车外造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被党卫军中尉魏特曼打成狗的维莱博卡日之战。
当时英军几乎全在车外边喝茶,突然一辆虎式就刷到了他们脸上······
血的教训让英军装甲兵痛定思痛——车里必须能煮茶!
在战后的第一代坦克——“百夫长”车里,英军安
装了一个类似电水壶的车载加热器用来煮茶,必要时也能当锅使。
他们把这东西称为“鼓舞士气器”。
每个英军车组中最年轻那位萌新担任“加热器司令”,负责给其他人煮茶倒水。
车里能不能煮茶甚至成为了英军判断装甲车辆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美军刚刚列装M1坦克的时候,英军军官前去参观。
当这位英军得知里边不能煮茶,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嫌弃。
美军后来向英国订购了台车载加热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英军也会吃一顿狠的。
比如罗德尼战列舰1944年圣诞节的晚餐就包括烤火鸡、烤猪肉、烤土豆、苹果酱、奶油番茄浓汤、青豌豆、布丁、水果及各式干果,以及水果蛋糕、巧克力松饼、热可可、咖啡、冷盘火腿、腌菜拼盘、肉馅饼等等。
陆军官兵在闲暇时候还会抓只兔子来料理一番,当时英国本土并不管制兔肉,因此很多士兵拥有做兔肉的手艺。
空军的话,比如617中队,他们在执行要命的任务之前,会饱餐一顿珍贵的培根煎蛋,这两样东西都是实打实的管控食物之一。
英国的后勤实力虽然比不得丑国,但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句俗话虽然古朴,但是确实十分精炼,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一天不吃东西,那肯定要饿得慌的,在军事科学上,关于这七件事的问题被统称为一个词:后勤。
在历代战争中,人们发现,离补给基地越远,后勤的难度也越大,因此,远离补给基地进行远征一贯是风险十分巨大的行动。
历史上因为后勤而导致战争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英国来说,他们的后勤实力在日后的马岛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1982年4月2日,在一场武装游行后,大批的阿根廷部队登陆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将英国驻岛部队礼送出境。
加尔铁里光荣宣布马岛回到了阿根廷人民的怀抱,并迅速调集总数达的名士兵,稳稳地盘踞在岛上。
阿根廷摸老虎屁股的理由很简单:要想夺回马岛,已经龟缩到北大西洋的英国海军要展开一场跨越1万余海里的远征,这在阿根廷的放羊娃看来,简直是登月计划一样的天方夜谭。
不管三七二十一,英国马上作出了武力解决问题的决策。
接下来,英国军队发现马岛这块骨头不是很好啃,有几个问题要首先解决:
1,如何能在几天之内调集一支在数量上压倒阿根廷驻军的兵力;
2,如何将这支兵力安全地、刻不容缓地运往南大西洋;
3,在失去战略突然性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地实施敌前登陆;
4,如何支持和支援突击部队,直至收复福克兰群岛。
八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能投送到马岛海域的作战部队相当有限。
参加战争的一线陆上作战部队主力是海军陆战队第3旅和步兵第5旅,还有英军唯一的伞兵团(共3个营)和一些特种部队。
从头打到尾,英军的总兵力只有8000多人,与阿军的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可以说,从数量上,英国军队已经处在了下风,只能寄希望于自身战斗力能够压倒对手。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场万里远征一点漏子都不能出!
于是乎,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家海军历经风雨、硕果仅存的后勤舰队之上。
整场马岛战争中,英军的后勤舰队无疑是最大的功臣,同时也是编制最大的单位,包括2艘两栖突击舰、6艘登陆舰、3艘支援舰、2艘补给船、3艘医院船,总吨位15万吨。
皇家海军的胃口还远远不止这些,根据战时法令动员法令,军方征用了共计56艘商船,约66.6万吨。
这些船里包括油轮、破冰船、运兵船、修理船、医院船、弹药运输船、淡水补给船、被服补给船、食品储藏船等,堪称五花八门的大杂烩。
这些后勤船只约占特混舰队舰船总数的61%,排水量计约占总吨位的82%。
这些被征用的商船总共运送了10万吨各类物资、95架飞机上前线。
在战争中,英国军队的作战物资(弹药、油料、食品、轮胎)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计划数字,但英军后勤系统仍基本满足了前线需求。
让我们再来看看阿根廷方面,虽说阿根廷距离马岛的距离离英国近得多,但仍旧有数百海里之遥。
而在马岛上部署一支数量足以阻挡英军登陆部队的陆军,是阿军在马岛上的主要挑战。
到4月30日马岛被英军全面封锁时,岛上阿军已有人。
马岛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现代工业和可种植的土地,人口仅1800人,对于一支人的大军来说与荒岛无异。
在马岛,除了部分给养外,其余所有补给品和都需要从阿根廷本土运来。
理论上来说,维持一支人的大军在马岛驻守三个月以上时间,需要以下物资:
1.各种给养。一天总需要量为58.5吨,平均一人份为4.5公斤(包括平时伙食,战时应急口粮,以及酒类、烟、果汁、茶、手纸、肥皂、剃须刀等日用品)。三个月共需要5300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各种燃料。一天总需要量为243吨,平均一人份为18.7公斤(包括取暖用,飞机及各种机动车用等)。三个月总需要量为吨。
3.被服、通信器材、车辆零部件、医药品等。平均每人一份为2.6公斤,三个月总需要量3100吨。
4.营房及阵地的建筑材料。一天需要量为105.3吨,平均一人份为8.1公斤,三个月需要9500吨。如果算上铁丝网、地雷等物资,则三个月共需吨。
5.弹药。一天需要31.2吨,平均每人2.4公斤,三个月共需2900吨(战时弹药消耗量有时会增加到200至300吨/天)
6.水。一天总需要量为78万升(约804吨),其中平均一个人的份为60升(包括饮用、洗涤、炊事、保养武器等)。马岛有一定水资源,但也需要专门的装置处理后才可使用,包括净水、煮沸、融雪等装置。否则军队将陷入缺水的境地。
这些物资是保证一支人的军队在岛屿上驻守的基本物资数量,合计大约5万吨,将这些物资运至岛上,需要总排水量8万余吨的运输船舶。
首先说海路运输。
阿根廷本身有160万吨的登记船舶数量,拨出8万余吨看似小菜一碟,可由于主要物资的集中地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距离马岛大约3000余公里。
以运输船10节的航速计,去一次马岛大越需要6天,加上在港口的物资装卸,转移,堆放等,需要将近10天的时间。
接下来说转运。
在1982年,马岛上的斯坦利港可以停泊7000吨级船舶、长150米的码头不过2个,货物疏散能力有限,因此,大批船只运送物资一齐开来必将浪费时间。
此外,南大西洋恶劣的气候条件也为卸载物资增加了难度。
然后说陆地运输。
等到物资从船上卸下后,将物资分配到士兵手中、构筑防御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陆地上卸载物资除了吊车之外,阿根廷军队还需要1至2个汽车营进行运输,以及2至3个工兵营用于改善和修补质量差的道路。
最后,修筑工事、部队营房还要时间。
初到马岛的名阿军中,除了少量部队和司令部可以住在英国原总督府和兵营中外,其余大部分官兵长期住在帐篷里。
在这时,需要3至4个建筑工兵营迅速搭建活动房屋以收容兵员,并构建阵地以备战斗。
这些设备,同样也需要运至马岛。
这些,就是阿根廷军队需要面临的后勤问题,以国力为衡量,并不比长途跋涉的英国皇家海军轻松。
结果,在战争最初,阿方的军事准备只能用拙劣来形容。
阿军总共在岛上驻扎了人的大军,这个数字虽然看上去很可观,但那仅仅是政治筹码,不能算有效的作战部队。
首先,马岛的作战环境并不是阿根廷陆军所假想的作战环境。
因此,除了阿根廷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外,其他的陆军部队对于这一环境可以说是陌生的,更何况许多阿军士兵不过是只训练了3个月的志愿兵而已。
雪上加霜的是,对于现有的这些士兵,阿军方也没有好好的部署。
这支人的大军运到岛上,国内便是一片欢腾、庆祝胜利了,完全不考虑部署情况。
马岛地表到处都是泥炭,如果普通车辆行车及其困难——恰恰守岛阿军缺乏的就是越野车。
至于在马岛上修路,阿军似乎并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将足够的工程车辆运至岛上。
更夸张的是,阿军有一部分依靠空运来的陆军部队,他们的重装备直到英军完成封锁时也没有能通过海运运来。
同时,由于马岛地下水位高的因素,部队连工事都很难修建。
因此,守岛阿军只能收缩在一个又一个互相之间几乎不能支援的据点里,缺乏基本的防御体系。
如何能让士兵有一个优秀的居住环境、而不是住在帐篷中?这些小事压根就没出现在阿根廷军政府的脑子中吧。
4月30日,英军以南乔治亚岛为最后补给点,开始完成对马岛的全面海空封锁,马岛战争的大势已经完全敲定。
俗话说的好,用智不如趁势,在最初的造势中,阿军完全失败了。
相对于阿军,英国海军在刚开始的境况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间到了4月30日,英国海军居然在物资补给的工作上大大胜过阿军。
地面部队克服困难、陆续抵达战区,齐装满员,士气高昂。
由于挪威的地形和自然环境和马岛类似,英国海军陆战队相对于阿军更为适应马岛。
到了4月30日,马岛似乎成了英军的主场。
5月21日,英国海军陆战队按着操典在马岛登陆。
在冰冷的岛上,阿根廷军队终于被政府在后勤问题上的散漫态度推向了深渊。
阿军被泥泞地形分割为多个据点,缺乏物资、饥寒交迫,完全无法阻挡英军的攻势。
在直升机的帮助下,英军在岛上稳步推进。
即便兵力总数不如对手,英军却能屡屡集中优势兵力、对阿军发动进攻。
6月14日21时,阿军停止了抵抗,宣布无条件投降。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料到战争会在不到一个月内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