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 (1 / 2)
凤鸣书屋mfshuwu.com
矛盾说究竟是什么?它是一套入世的学问,叫人看穿混乱表象看到本质的一套方法论,它并不复杂,也不困难。
而矛盾说的使用方法是,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追本溯源,了解其背后事物发展的过程,寻找到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进行信实的、就事论事的、践履之实的剖析,分析出其次要矛盾,寻找现象中的问题和原因。
在经过了极其复杂的斗争之后,调节主要矛盾,才能实现张居正的抱负,让大明再次伟大这一主旋律。
是否能够抓到主要矛盾,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贤能。
而抓主要矛盾这块,张居正是当下大明世界唯一的超等射手,而大明廷臣多数都是二等。
张居正一辈子就做了几件事,考成法、清丈还田、振武强兵、整饬学政,分别对应了吏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而在这四个方面,张居正完完全全的抓到了主要矛盾,作为辅国大臣,当国首辅,张居正是绝对合格的,甚至是远远超出了其他人。
不是其他人抓不到主要矛盾,分不清楚轻重缓急,而是他们的彼岸不同,所以行为不同。
严嵩不够聪明吗?徐阶不够聪明吗?他们当国为何就抓不到主要矛盾呢?他们其实很清楚大明国朝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们的目的不同,他们的目的是自己家的权势和生产资料。
高拱的目的总归是振奋大明吧,他为何没有抓到矛盾呢?
其实高拱抓到了,但是他做不到。
仅仅以吏治而言,贿政之上是姑息,不破姑息,谈破贿政就是个伪命题,但是高拱本身高度依赖晋党这个组织,所以他只能姑息。高拱的第一次倒台就是姑息了杨博做吏部尚书,对山西籍的官员,无一降职罢免,引发的巨大争论。
高拱破不了姑息,但是张居正可以,他同样姑息,可是他姑息不看成分立场,只看是否能够任事,是否能称得上循吏。
矛盾说可以看破混沌的表象,看到万事的本质,那矛盾说的本质是什么?
矛盾说的本质是实践,是践履之实,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矛盾说是一种被动技能,学习之后,可以获得破妄之眼,也能够培养治理地方的人才,这也是张居正整饬学政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这一次的殷正茂入京,赐予国姓之事,完全是基于矛盾说和大明当下国情进行了梳理,最终得到的一个结果。
张居正看着自己的题本继续说道:“洪武初年云南是远在边陲,军事羁縻困难,当时太祖高皇帝的分封天下诸王也是基于这个践履之实做出的决定,而现在,吕宋也远在边陲海外,军事羁縻困难,这是这两件事,相同的困境。”
“而现在大明对吕宋的统治,面临着更多的困境,那就是经济,直到现在,云南地方仍然仰赖大明腹地的供给,物产算不上丰富,可是吕宋,是一个集散天下百货的贸易中心,来自印度的棉花、大明的瓷器、丝绸、棉布、印度和波斯的地毯、棉花、棕榈油、马六甲的香水、爪哇的丁香、锡兰的肉桂、千岛之国的其他香料,比如大宗贸易的胡椒。”
“吕宋在经济上对大明的依赖更低,即便是大明封禁了对马尼拉的海贸,大量的走私商人,也可以把大明的货物带到马尼拉。”
“大帆船甚至可以直接在马尼拉完成贸易,不用到大明来,这样可以在一个贸易周期里节省两个月的航程,一旦殷正茂握住了泰西的白银输入,大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殷部堂的确是大明的官员,是大明派遣去吕宋的总督,但他本人是实质上的吕宋国王,而他手下有三千客兵和五千原本为海寇组成的协从军,一个可以财用自主、骄兵悍将的海外孤悬之地。”
“所以,我认为可以在政治上,增加一些羁縻,至少殷部堂是大明的部堂,不是海外的红毛番。”
所有人听到这段话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王崇古听到的就是冷血无情,殷正茂可是张居正和高拱党争获胜的关键棋子,两广总督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殷正茂能够平倭荡寇,让张居正手中的筹码更多。
现在张居正翻脸不认人了,这一番分析,完全把殷正茂打到了对立面去分析!
那可是殷正茂,他贪是贪了点,可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大明。
谭纶眉头紧皱的说道:“殷部堂是忠君体国的,元辅这分析,将殷部堂个人因素,完全排除在外了,太无情了,而且我认为我们不在吕宋,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如此分析,是不信实的,是盲目的管中窥豹。”
“是吗?”张居正却摇头说道:“个人在大势所趋之下,力量是微弱的,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排除个人的因素,没错,我现在的分析是基于大明的利益和立场去分析最坏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加重对吕宋的政治羁縻,所以我想到了黔国公的旧例。”
谭纶思虑再三还是摇头说道:“我同意你的处置意见,但是我不同意你对吕宋的分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殷部堂和他的下属,对于大明的归属感是极为强烈的,对大明拥有绝对的向心力,军事羁縻,我们可以进行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强,比如定期轮转将领,定期派遣庶弁将,定期更换守军,其核心的三千客兵,五年轮换一次。”
张居正笑着说道:“求同存异,我也从未说过殷部堂现在是大明的敌人,只是说他日后可能是大明的敌人,殷部堂的吕宋一旦成为大明的敌人,将会对大明开海之事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和打击,一如当初宣德年间的安南复国。”
张辅两次前往安南,将安南变成了交趾布政司,在宣德年间,交趾布政司又变成了安南。
在大明朝廷海量、专业、精密的精算之下,认为大明统治交趾弊大于利,而后大明的下西洋活动遭到了最彻底的破坏,若不是当初胡宗宪请郑和旧案,郑和出使水程文牍旧案被茅坤所保留,大明现在再开海,连考古式科研都无法进行。
所以,张居正对吕宋的态度是极为谨慎的,不让殷正茂变成大明的敌人,就把殷正茂彻底变为自己人。
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经济上,吕宋的贸易也是高度依赖大明的,在对立的同时寻找统一,将吕宋最大化的绑定在大明的身上,这种做法也是可行的,将吕宋看做是大明的一个布政司,一切商品的流转都应该认定为内部贸易往来,比较恰当。”
“高度依赖大明,无法挣脱,这才是羁縻的目的和意义。”
“我也同意你的处置,但是不同意你对吕宋的分析。”
王国光、谭纶和张居正有了一些政见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并不剧烈,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海瑞思虑再三说道:“要不设置吕宋布政司吧,现在吕宋的行政是有些混乱的,如果将其郡县化,不失为一种方案,就像当初云南设立布政司一样,现在的海南,不也是在郡县化后,逐渐变成了眼下的模样?”
郡县化,算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技能,可以追溯到秦始皇。
王崇古有些不赞同的说道:“海总宪所言,不切实际,就大明这些个贱儒,出了京堂都是为贬斥,弹劾戚帅,还不肯去军营里哪怕待一天!让周良寅去大宁卫,多少人给他喊冤,郡县化说得容易,在堪舆图上画府、县,但是官员呢?”
“根本没有肯去的,一听说要去吕宋,怕是当做流放海外看待,是,对于国朝而言,这很重要,但是具体到每个儒生身上,他们跑去吕宋当官,那就是流放,就是吃苦,吕宋什么环境,大明什么环境,若是能吃这份苦,在大明腹地就能升官,还用跑去吕宋去?”
王崇古这话说的所有人都很赞同,大明就这么个情况,连读书都只读四书五经,连史学都不读,自《春秋》之后,史笔无大伦,只有记事,大明哪来的儒生肯前往吕宋的?
所以王崇古一直很认同张居正整饬学政,不仅仅是张四维被何心隐、曾光之流的邪说所蛊惑,不整饬学政,肯做事的都没几个,富国强兵,根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做事是要人去做的,遴选人才不搞好,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戚继光脱离了遴选出来的优质军士,也不能打胜仗。
“有人会去的。”海瑞非常确信的说道。
“哦?”王崇古疑惑的问道:“什么人去?”
“举人,大明三次不中式,就不能科举了,多少举人等着当官,却没有职位,只能困于吏员,让他们去,他们是肯定要去的。”海瑞笑着说道:“我就是个举人出身,爬到廷臣的位置上,还是因为当年上了治安疏。”
海瑞从来不否认上《治安疏》,怒斥世宗皇帝修仙给他带来的堪称恐怖的政治资本,他今天能坐在右都御史的位置上,做了总宪而无人反对,光明正大的坐在这里,鉴定科道言官是否有骨鲠正气,都是当年的诤谏。
而去吕宋任事,也是一种政治资本。
“很好!”王崇不住的点头说道:“确实,大明还能缺了当官的人?很好,我的目光只看到了进士,没看到大明无数的举人。”
每一科会试,参加会试的超过了四千人,而进士额定有300多人,而每一次科举的举人为1280人。
洪武三年,乡试额定举人数量为470人,宣德元年定额为550人,正统五年为760人,景泰四年为1145人,到了万历二年为1287人。
两百年的时间,举人越来越多,科举越来越卷了。
“若是能特赐恩科进士,必然趋之若鹜,怕是整个吕宋都是举人了。”海瑞接着说道,提出了一种鼓励的方法,特赐恩科进士。
大明有三种进士,第一种进士及第,就是科举的前三名,为第一甲;第二种是进士出身,就是二甲;第三种为同进士出身,三甲名录。
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是进士出身,馆选入翰林院,是庶吉士;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进士是第二甲87名,没馆选入翰林院,所以他想要入阁很难;而方逢时是嘉靖二十年第三甲31名就是同进士出身,连馆选的资格都没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拱、王崇古和方逢时是同榜,都是嘉靖二十年。
而海瑞所言的特赐恩科进士,也是一种出身,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柳永柳三变了。
柳永屡试不中,考不中进士,只能流连于青楼之中,靠写词为生,但是他还是很想考的,景佑元年,宋仁宗亲政了,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终于成为了特赐恩科进士。
大明没有科场沉沦之士,因为大明考三次考不中就不让考了…
所以放到大明的语境之下,特赐恩科进士,就是有大功者特别赏赐一个皇帝格外开恩的进士出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