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张夫子的战场 (2 / 2)
凤鸣书屋mfshuwu.com
,
免自欺欺人了。”
几句话交代,话锋一转,张希孟突然道:“我记得孟浩然有一首诗,是赠给张丞相的,如今我也姓张,位居右相,如果有人也给我写这么一首诗,你们说我会怎么样?”
这一次高启不说话了,徐贲倒是开口道:“孟浩然也算是诗才盖世,以张相爱才之心,必定会重用的。”
“错!”张希孟断然道:“我才不会用这种狂生!”
徐贲一怔,下意识道:“张相,孟浩然仕途困顿,不媚俗世,算不得狂生啊!”
“算不得?不狂妄怎么写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合着让这么个大才子,高坐端居,无事可做,就是我们这些掌权人的耻辱吗?我们都是瞎子,不识人才,不辩贤愚,以至于野有遗贤,宰相之过是吧?”
徐贲愕然,这两句是这个意思吗?
孙炎在一旁道:“管他孟浩然是什么意思,反正我相信两个张丞相,保证都是这么想的!”
他这一句话,引得大家都是一阵大笑。
高启好奇道:“张相,莫非你要说孟浩然不识好歹?”
张希孟笑道:“我跟你们说一个拎不清的糊涂文人干什么?很有意思吗?我要说的是张丞相,我的同行,是他开启了江西的繁荣!”
众人都大为惊讶,这是什么道理?
足足过了好一会儿,叶琛才缓缓道:“张相,你说可是凿开梅岭关?”
张希孟点头,“说得就是这件事。”
梅岭又名大庾岭,正好在江西和广东之间,一道关山,隔开两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经济文化圈。
张九龄曾经几次翻越梅岭,他深感道路艰难,翻山越岭,十分不便。因此张九龄上书唐玄宗,最终促成了凿开梅岭,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官道。
时人形容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
试想一下,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条可以并行五驾马车的官道,该是何等壮观?
四面八方,大庾岭南北的商人,都走这条路。
瞬间就商贾繁荣,货物往来不绝。
如果仅仅是一条商道也就罢了,等人们汇聚过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在梅岭的南方,就是北江航道,沿着水域向下,就能到达广州。
而梅岭以北,竟然是赣江流域。
从赣江出发,经过鄱阳湖,进入长江,随后走运河,直达京城重地。
也就是说,这条商路,贯穿南北,沟通了海运,河运,漕运距离之远,辐射之广,简直难以形容。
而且鄱阳湖流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长江上下游的物资,也会汇聚过来,然后一起转运北方。
一条商路,造就了江西经济的腾飞。
只不过这条路在唐朝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因为安史之乱,天下分崩离析,战火连绵,一直到了五代十国,人们朝不保夕,商业被压制到了最低点。
直到北宋立国,总算迎来了难得的太平岁月,商人往来,货物汇聚。
江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两宋年间,虽然江浙和巴蜀都是顶繁华的区域,但是江西异军突起,却是进步最快的。
商贾云集,财富汇聚,有了物质基础,江西各地,书院遍布,人才辈出。
这一点只要稍微查查史料就知道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这些光辉灿烂,金光闪闪的名字,悉数出自江西。
而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了元朝,就在红巾起义的前几年,全国人口统计,江西的人口数量近一千四百万,达到了一个惊人骇目的地步!
要知道整个元朝也没有一亿人啊!
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带来了文化昌盛,学说层出不穷。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理学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并非文脉气运,造就了读书人,而是扎扎实实的财富是粮食生产,是商贸往来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时候,想来也是要吃米粮的,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齐齐一怔,敏锐如高启似乎已经明白了张希孟要说什么!
不管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天人感应,或者朱熹的天理人欲其实这都脱不开道德决定论的范畴。
只要你是个好人,行王道,施仁政,修身齐家,保证能治国平天下这在后世人看来,似乎是笑话一般的说法,却是长久以来,统治文人思维的真理。
但是张希孟却说,你们讲反了,是因为物质财富,是商贸交流,造就了文化繁荣。
果然是来砸场子的,这下子有好戏了。